时间:2025-05-12 10:46:27 来源:bob
当前很多企业家尤其是很多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主对经济发展形势的预期存在很大分歧,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系统性经济调整面临着深层次挑战。中美战略博弈叠加内部转型压力,使得部分市场参与者将结构性调整误读为衰退信号。
破解这一认知迷雾,需回归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本质规律——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财富积累路径可归为四类:要素投入扩张、国际分工协作、殖民掠夺积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第三条路径的历史选择。
本文立足要素驱动、国际合作与全要素生产率三维框架,解析中国发展阶段的战略转型逻辑。
在过去四十年的伟大进程中,通过大规模的基建建设、产业投资、国际贸易等每个方面的经济发展,中国已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个巨大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跨越和重大成就。回首1980年的时候,中国10亿人口,人均GDP200美元左右,GDP大体上是2000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只有1%,仅仅相当于欧洲小国家荷兰的经济规模。到了2024年,GDP达到了18.94万亿美元,相比1980年的GDP增长了90多倍。
要素驱动模式,在历史上曾经推动过世界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不平等等问题。中国过去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模式,但近年来随着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比较优势不再显著。
目前地球上每年采掘各种矿产资源总计约240亿吨左右,我国差不多要用120多亿吨,而我国的GDP大致是全球的20%左右,我国的工业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分别是全球的30%左右。即,我国以全球20%—30%的产出规模,消耗了全球地下资源的50%。GDP还要翻番,但资源显然已经不可能再翻番了。同时,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要求,到2035年中国GDP的单位能耗要从现在全球单位能耗平均值的150%降到全球平均值,到2050年要降到全球发达国家单位能耗的平均值。因此,如果继续按过去40年的投入方式推进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的经济在1980年以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跟市场经济相比,流通中的货币使用量相比来说较低,市场经济则要增加货币流通来做润滑剂,促进各种资源优化配置。这几十年我国货币M2的增长幅度是令人震惊的。根据2024年央行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M2规模突破300万亿。2013年时,M2是100万亿,第二个100万亿用了7年左右,第三个100万亿就是2020年到现在,用了4年左右。中国的货币发行慢慢的变快,资金量也累积到非常巨大。
如此巨量的资金却未有效传导至股市、楼市与消费端。对比2013年前每增1万亿M2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当前货币乘数效应衰减超70%,货币投放的边际效应、调控的敏感度已经大幅度的降低了。
2023年新出生人口902万,较1987年峰值下降62%。人口年龄中位数从1980年22岁升至38.8岁(联合国数据),适龄劳动力年均减少400万,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整个总人口的20%。同时,人力资本质量也在持续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30%升至59.6%(2023年教育部数据),昭示着从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的转型机遇。
转型临界点:当传统要素投入对GDP贡献率从2000-2010年的68%降至2023年的32%(国家统计局测算),发展动能转换已成必然选择。
(一)贸易依存度变迁:从外循环主导到内外平衡
1950年到198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是10%左右,1980年中国2000多亿美元的GDP总量,进出口贸易200多亿美元即10%,所以那个时代是一个内循环为主的阶段。
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热情参加国际贸易,给中国带来经济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71%(这也是历史上的最高数值)。其中,货物贸易占GDP的量是64%,服务贸易占7个点,加在一起是71%。
而现在,以2024年为例,中国的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约为38.1%,与2023年相比,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实现了增长,但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仍维持在约38%的水平。从2020开始,外循环占比都在40%以内,因此,我国慢慢的变成了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国家。
我国要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也必然要持续以内循环为主,即不那么依赖全方位的外资或者贸易量为主体的新形式开放格局。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占据全球60%电池产能与45%整车出口;半导体产业逆势突破,2023年国产28nm芯片自给率超70%(SEMI数据)。对比德国工业4.0的渐进式创新,中国在光伏、量子计算等赛道实现换道超车,2023年国际专利申请量首超美国(WIPO数据)。
我国要在2035年左右实现14亿人的基本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须确保经济提高速度维持在5%左右。如上所述,继续靠资源投入、资产金额的投入、劳动力投入来发展经济已经不可持续。而中国目前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还有40%—60%的增长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当前必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但如果没有科学技术革命的加持,单纯靠经济内在的量变也是很难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因此,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投入,对生产力分工协作环节的投入,对基础性制度和生产力密切有关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革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分工协作、产业链组织的进化等等来推动经济发展,即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增长引擎,我国才有可能实现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新质生产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增长红利,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要素成本,更有助于发挥我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内涵就是让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高水平发展最关键的一环,而在此阶段提出“新质生产力”,也是中国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内在选择、必然选择、唯一选择。
第一,颠覆性的理论创新。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理论创新,现在的量子通信也是一个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一旦从零到一、无中生有地产生了,总会影响人类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
第二,颠覆性的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是两个层面,技术创新涉及到具体的生产力,理论创新不见得马上变成生产力,理论变成生产力的过程一定有技术创新和它配合,但没理论创新,你也不可能搞出具体的技术创新。所以技术创新的最大特点,对我们社会非常有意义的就是许多技术创新拿到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95%左右都是由有技术创新的人获得的,理论创新的诺贝尔奖在这一百几十年里所有的拼在一起,拿到诺贝尔奖的总数占整体的诺贝尔奖总数只有百分之几,技术创新就成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第三,颠覆性的工艺创新。即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技术和方法,旨在提高效率、减少相关成本、减少环境影响或增强产品质量。理论创新与技术发明结合后,形成了一个产品,假如没有工艺制造的发明,你就只能像作坊式手工一样地做一个一个的东西,而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必须要有工艺流程的发明。比如,通过压铸一体化,特斯拉将原本需要多个零部件通过冲压和焊接等方式组装而成的车身结构件,转变为可以直接通过压铸工艺一次性成型的单一零件。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生产时间和成本,而且还提高了车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这一创新有几率会使汽车车体制造工艺的重大变革。
第四,颠覆性的工具创新。工具变革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工具的革新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珍妮纺织机的出现,曾被恩格斯评价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颠覆性变化的第一个发明”。再比如,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微观世界观察能力的重大飞跃。EUV光刻机的出现让7纳米、5纳米芯片制造成为可能。基因测序仪的出现,让我们也可以读取和解析生物体DNA或RNA的序列,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遗传信息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颠覆性的要素创新。过去的制造,靠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未来的制造,除了这些传统要素外,还会有数据这一新的要素。新的要素加入,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会发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的“喂养”下正在加速迭代,数据已成为人工智能得以成熟的重要生产要素。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和应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和重要性会更加显著。
这五个层次中,每个层次的技术进步都可能是颠覆性的,也可能是一般性的。一般性的技术创新和边缘化的创新也很重要,也是好事情,但不算新质生产力范畴的创新。也不是说五个层次都要实现颠覆性,只要做到五个层次里任何一个层次出现了颠覆性的创新,都可能引爆一次新质生产力级别的推动。反之,如果每没有一个层次实现颠覆性创新,只是一般性的创新,就不能叫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施路径,首先要聚焦,要围绕着核心的板块、战略的板块、未来发展方向的板块展开。以下这五个板块只要有一个发生颠覆性的创新,都会带来时代的伟大变革。
一是能源。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能源。当你推出了新能源,往往使这个社会进入新时代。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蒸汽机的发明,是用煤炭燃烧产生的动力形成的机械化时代。对农耕时代来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机械化时代到来,对当时来说就是一个新质生产力。150年前,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了电流,福特又发明了内燃机,推动石油化工电气化时代发展,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对于机械化来说是个新质生产力。现在到未来,进入到了清洁能源时代,太阳能、核能、氢能等新型能源相较于石化能源,是新质生产力。人类每个时代总是能源系统不断地创新。
二是材料。每个时代总有材料的创新。远古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仅一个石器材料,人类差不多用了几十万年才从旧石器转到新石器,到后来开始出现青铜器,到了农耕时代产生铁器,这在当时来说都叫新质生产力。现在有钢铁、石油化工,形成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比如现在集成电路用的硅材料,进一步的石墨烯材料、碳材料等等,任何一个时代材料领域的颠覆性发展都是新质生产力。
三是数字智能技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革命,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慢慢的变成了西方和东方全世界的共识。chatGPT和DeepSeek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了全面应用的时代。
四是生物医药。人类总是想要延长自己的寿命,猴子、猿人、史前的人类只能活十几年,到后来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六七十年,到现在七八十年甚至九十年上百年。这不仅意味着个人的寿命的延长,也代表着全社会的劳动力总量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具备了新的基础。当代乃至未来,发明的创新医药,能把病人治好,能使人健康,仍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五是高端装备制造。劳动工具的每一次变革,都带来划时代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劳动效率的提高使社会形态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如现在做的宇宙飞船的发动机、飞机的发动机、航空母舰的发动机,能生产各种复杂零部件的高端数控装备,做芯片的光刻机,各种高端工业母机、人工智能设备等等。高端装备、高端制造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极大进步,不但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也将解放人类的大脑,必然是新质生产力。
当美欧经济体深陷滞胀焦虑,中国以全要素生产率年均2.1%的增速(世界银行测算),开辟出一条科技驱动、制度赋能、绿色引领的现代化新路。从深圳前海的制度型开放探索,到合肥科里科气的城市创新基因,微观层面的活力迸发正在重构宏观叙事逻辑。这场静水深流的战略转型,终将证明:经济调整不是衰退序曲,而是高水平发展的破茧时刻。
你相信我国的新质生产力能再度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吗?对照上文提及的五大板块、五个层次,你认为有哪些科技成果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用生动的数据和事实,共同提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的信心。